历经23年之后,上海最早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的梨品牌“仓桥水晶梨”只保留下了1700多亩,仅占上海梨树种植面积的0.6%。仓桥水晶梨规模面积从零散种植到规模化种植近万亩,而后逐渐缩减到目前的不足2000亩,这期间,仓桥水晶梨成为上海梨产业中最早获得中国绿色食品A级认证的产品,连续参展12届中国绿色食品博览会,揽获金奖11次。显然,“仓桥水晶梨”是松江区、上海市特色林果业的典型缩影,其足迹印证了上海都市农业小而精、小而美的经营之道。
近日,记者走进位于松江区的上海仓桥水晶梨专业合作社,试图通过了解“仓桥水晶梨”品牌孕育出特色梨产业的全貌,窥见上海开拓都市精品农业的路径,同时,直面上海特色林果业走向高质量发展所面临的考验,供广大特色农产品经营者思考。
(资料图片)
“梨出天地”孕育特色林果经济
7月上旬成熟的早熟品种“早生新水”,是一年一度上海仓桥水晶梨游园节上的主角。该品种上市时间比较短,仅3周左右,基地的总体种植体量并不大。2022年数据显示,在上海,该品种也仅占梨栽培总量3%。但很多游客被仓桥水晶梨基地种植的“早生新水”吸引,成了忠实的“梨粉”。
据上海仓桥水晶梨发展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金凤雷介绍,这个品种的梨肉质细嫩,鲜甜多汁,冰镇一下,口感更好,深得上海市民喜爱。
记者通过金凤雷了解到,上海仓桥水晶梨发展有限公司350亩梨园不仅是“仓桥水晶梨”品牌的发端地,也是“早生新水”品种的推广发源地。这片位于黄浦江畔的梨园内种植了23000棵梨树,大多是跨世纪前后当地种植经济作物培育特色农林经济的成果。
合作社社员在为梨花授粉。
“选用‘早生新水’新特品种和‘翠冠’梨品种,随后聚焦高品质、品牌化,是仓桥水晶梨合作社‘梨出’松江区特色林果产业的不二路径。”自2004年成立上海仓桥水晶梨专业合作社至今一直任理事长的钱培华告诉记者。
关于仓桥水晶梨如何成就了区域特色林果业,5年前就跨进古稀之年的钱培华是最有发言权的亲历者。2000年规划梨园时,钱培华恰是原仓桥镇分管农业的副镇长,为了做好“粮改经”文章,钱培华和同事调研考察了很多果蔬类型,一致认为梨树管起来省力,给农户带来的经济效益明显。“仓桥镇决心规划2000亩土地发展梨产业时,就想好了要用‘仓桥’的地理名称做好品牌,所以,我们也是上海唯一把‘仓桥水晶梨’作为品牌为合作社起名的。”钱培华回忆说。
引进优质品种,是合作社迈出的第一步。上海市农科院选育的早熟品种“早生新水”因此在这里落地开花。在2004年全国早熟梨等级标准研讨会暨优质产品擂台赛上,上海仓桥水晶梨专业合作社选送的“早生新水”成为南方15个省市114个样品中的总分第二名,这是他们拿到的第一个优质早熟梨的金奖。随后,合作社从浙江省农科院引进中晚熟品种“翠冠”,2022年,该品种在上海的栽种面积达80%,占据绝对主导地位。
“合作社一直在选育选种新品种,基地先后引进了68个适合本地的新品种,通过嫁接等方式,保持合作社品种改良和更新的能力,守护高品质根基。”钱培华说,“当然,品牌建设是抓手。”
“行动一致”成就区域公用品牌
仓桥水晶梨在品牌化、标准化和组织化建设上可圈可点,业内的示范和带动效应也得益于此。如今,上海仓桥水晶梨专业合作社旗下的22家社员单位不仅覆盖了松江全域的梨种植户,也都步调一致地参与仓桥水晶梨品牌建设,推动绿色认证,共享“国字号”金奖红利。
中国梨产业体系首席专家张绍铃现场授课。
但实际上,仓桥水晶梨从无到有,曾经面对特色产业转型升级的难题。摆在合作社面前的最大难题之一,是如何通过品牌理念引导实现“人心”的统一。长期以来,梨农延续着散户式、“想当然”的种植方式。“梨树栽培标准化、规范化是合作社发展壮大的重要基础,是品牌建设的标准,是保证品质的标准,必须手把手指导落实。”钱培华说。
记者发现,合作社对于标准化、规范化种植的要求十多年如当初,2008之前基于边培训、边实践、边总结,2008年之后,要求人手一册《仓桥水晶梨标准化手册》,让“标准化”有了真正的蓝本和依据。直到现在,合作社坚持每年组织梨农免费参加春夏管理、采后管理和冬季管理的三次大型培训,并邀请国内外顶级梨果专家前来指导,加之每月发布的农事信息,这些举措被“长三角圈”的梨农视为是标准化梨的种植指导准则。
正是因为合作社打下了标准化、规范化的扎实基础,合作社成员面对质量安全追溯、绿色食品认证、G.A.P.国际认证等高标准要求时,心中有底不排斥,而统一接受高标准,促成并保护了“仓桥水晶梨”公用品牌的知名度、竞争力。
直面考验融入双循环经济格局
因为过往的辉煌,仓桥水晶梨因此成为上海特色农业产业走向高质量发展的缩影。针对此,上海市农业科学院林果所梨果专家、研究员骆军作出评论:“仓桥水晶梨可以说是国内品质最好的梨品牌之一,能获得这样的市场认可度,得益于从起步时,就是沿着上海都市精品农业的发展路线来走的。”
与同行业者相比,仓桥水晶梨的消费市场,更早检验了都市果品的高品质能够换得高信誉和高价位的消费逻辑。早在2012年,仓桥水晶梨就推出了每只10元为定价标准的品牌形象,以此形成自身特色的品牌影响力,对于上海梨产业总体发展带来了良好影响。
市民在仓桥水晶梨园内采摘。
相比传统的销售方式,上海仓桥水晶梨专业合作社也更早开始挖掘生态、生活和生产融合带来的梨园附加值。比如,组织上海市学生劳动教育基地“采水晶梨能手”等活动。从2007年首届梨树认养,2008年首届游园节,2010年首届梨花节至今,一年一度主题活动的持续举办,将消费和教育引导变为常态化,而这些过程中培育起来的黏性消费者,支持着仓桥水晶梨的市场销量,也让梨产业的栽培种植过程亲近于市民。
不过,上海要推动优质特色林果业向更高质量发展,除了保住品质和口感,还要经受成本、市场竞争要素的拷问。“仓桥水晶梨通过多年经营积累而来的丰产即丰收的市场逻辑,仍然存在挑战。”骆军说。其一,特色林果业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在种植技术上,始终面临着人力劳动成本日益增加,但劳动力资源逐渐减少的矛盾;其二,土地资源日益紧张导致规模化发展受限,也影响了这笔“成本账”的测算。其三,消费市场的群体结构正在转型,老市场与新用户之间的消费习惯和消费认知更迭,也为仓桥水晶梨产业发展带来考验。
记者采访得知,消费者信得过的“仓桥水晶梨”正积极融入双循环经济格局。不久前,仓桥水晶梨签约入驻东方购物电视频道,近两年,还陆续开拓了盒马鲜生、视频直播等新渠道,同时,坚守梨树认养、活动采摘、企业团购等传统方式,这些拓展积极保障着合作社和社员之间“产销共同体”关系,努力为统一口碑,卖出好价格创造条件。
都市特色林果业实现品牌接续式发展的“挑战之问”也来自生态与产业之间。骆军提出,上海区域城镇化发展速度加快,农田面积缩小,这对于优质特色林果业农产品发展来说,挑战来得更严峻;居于黄浦江上游涵养林区域的梨园坚持在生态和产业并重的思路中寻求双赢,为都市林果业发展带来启示。
仓桥水晶梨核心种植区的位置相对特殊,这里不仅是黄浦江二级水资源保护区,且周边的城镇化发展程度相对高,距离松江城区不足10分钟车程。而确认在涵养林区域内建梨园,正是当时松江农业部门的决策。
“考虑到坚持生态环保,发展绿色农业产业,相比种植普通林木,对果农也是一大利好。”骆军表示,“事实上,只要当地政府充分重视,通过农业和林业部门协同联动,将特色林果业与涵养林经济结合发展,不失为是推进都市绿色现代农业发展的一条路径。”
作者:贾佳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胡立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