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注册制落地已有半年的时间,从实际融资节奏来看,今年以来的IPO和再融资相比去年均出现放缓,严监管下的撤回数量大幅增加,符合证监会“实行注册制并不意味着放松质量要求”的表述。7月24至25日的证监会年中工作座谈会提到“科学合理保持IPO、再融资常态化,统筹好一二级市场动态平衡”,预计后续融资节奏将继续保持相对平稳。另外,7月21日沪深交易所联合发布《以上市公司质量为导向的保荐机构执业质量评价实施办法(试行)》,保荐机构执业质量评价以上市公司质量为导向,并与分类监管安排关联,保荐机构约束进一步强化。
(相关资料图)
▍IPO的上市、受理、上会、过会节奏出现不同程度的放缓和波动。
1)上市节奏相比去年有所放缓。7月,沪深A股有31家公司上市,共计募集资金371.5亿元,自4月10日主板注册制首批10家企业上市以来,IPO上市节奏保持稳定。然而,今年以来总体的IPO上市节奏相较去年出现了比较明显的放缓。今年1-7月,沪深A股共有162家公司上市,相比去年同期减少10.0%,共计募集2387.1亿元,同比减少31.1%。其中,IPO家数的减少主要是由于科创板IPO同比减少了14家,主板、创业板、科创板的募集金额分别减少了56.3%、12.9%、23.3%。
2)受理节奏总体呈现脉冲式的特点。7月,沪深A股IPO受理数量为0,上一次月度无IPO受理的情况要追溯到2018年8月。总体来看,沪深A股IPO受理节奏呈现脉冲式的特点,一般来说6月为当年IPO受理的峰值,7月的受理量相对偏少。2021年6月、2022年6月分别有290家、248家公司的IPO申请被受理,分别占当年受理数量的47.2%和59.6%。今年在全面注册制实施的影响下,3月也出现了一个峰值,今年的3月和6月分别有198家、186家公司的IPO申请被受理。2021年7月和2022年7月的受理量同样非常少,仅分别有5家和2家。
7月,沪深A股有21家公司上会,今年1-7月共有190家公司上会,月均27.1家,而2020-2022年的月均值分别为52.8家、38.6家、39.9家。相比去年同期,今年1-7月科创板上会数量减少了44家,降幅57.1%,是主要的拖累项。同时,今年1-7月沪深A股整体的过会率降至84.7%,其中主板、创业板、科创板的过会率分别为90.5%、86.2%、69.7%,而2020-2022年的整体过会率分别为95.4%、87.9%、87.1%。
4)上会前的撤回数量大幅增加。今年1-7月,沪深A股有107家公司在上会前选择撤回,相比去年同期数据增长了44.6%,撤回的主要增量来自于主板和科创板,相比去年同期分别增加了19家和21家。
▍再融资节奏有所改善,但整体仍弱于去年。
1)再融资节奏环比改善,但募集金额仍弱于去年。按上市日计算,6月再融资(包括增发、配股、优先股、可转债、可交换债)规模进入谷底,仅有20家公司进行再融资,募集金额仅201.7亿元。7月的再融资规模出现环比改善,公司数和募集金额分别回升至49家和727.0亿元。今年1-7月,沪深A股共有283家公司进行再融资,相比去年同期增加6.4%,共计募集5257.5亿元,同比减少8.1%。
2)上会数量小幅增加,增量来自主板和创业板。7月,沪深A股有47家公司的再融资上会,今年1-7月共有294家公司的再融资上会,相比去年同期增长16.2%,其中主板和创业板分别增加了22家和21家,是主要的增量来源。
3)撤回数量同样大幅增加。与IPO情况类似,今年1-7月沪深A股有23家公司撤回了再融资申请,接近去年同期数量的2倍,撤回的主要增量来自于主板,数量从去年同期的1个增加到了10个。
▍全面注册制实施不等同于加快融资节奏和放松要求。
今年2月1日,证监会有关部门负责人答记者问已经明确了“实行注册制并不意味着放松质量要求”。从全面注册制实施以来的实际融资节奏来看,IPO和再融资相比去年均出现放缓,严监管下的撤回数量大幅增加。7月24至25日的证监会年中工作座谈会提到“科学合理保持IPO、再融资常态化,统筹好一二级市场动态平衡”,预计后续融资节奏将继续保持相对平稳。
▍保荐机构执业质量评价以上市公司质量为导向,并与分类监管安排关联。
7月21日,沪深交易所联合发布《以上市公司质量为导向的保荐机构执业质量评价实施办法(试行)》。该办法将首发上市公司质量作为评价重点,涉及上市后五个完整会计年度的表现,赋予上市公司质量70%的权重,赋予保荐业务质量30%的权重,突出提升上市公司质量的目标导向。得分前20%的保荐机构划为A类,后20%的划分C类,其余为B类,交易所将根据分类结果对保荐机构在审首发保荐项目采取提高或降低非问题导向现场督导比例的分类监管措施,保荐机构约束进一步强化。
▍风险因素:
IPO和再融资政策发生重大变化;经济复苏不及预期。
本文源自券商研报精选